冀县抗日政府县长马紫波
马紫波(1897~1960年),原名马金涛,后改名马涛,字紫波。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徐家庄乡松篱村人。他于抗日战争期间的 1938 年,担任冀县(今冀州区)抗日政府第一任县长,也是冀县历史上唯一的一任抗日政府县长。因为,是年 11 月,冀县抗日政府就更改为冀县抗日民主政府了。他出身在一个地主兼资本家的富有家庭、官绅之家。据传,他家宅厅正堂案上供奉过皇清御封马太夫人黄缎红架圣旨一轴。
其祖父马聘三,约为清朝道光年间(1821~1850年间)人。在北京经营的“恒昶永缎庄”,是京城有名气的大店,在天津、济南及束鹿(今河北省辛集市)、冀县等处开设商号。随后,在北京珠宝市开办了“福聚”“万聚”两个炉房;在前门大街开了“公易永”银号,同时,在冀县设了“公易永”分号。
其父亲马岩臣,民国初是冀县警察局局长。
他兄弟3个,他为次。长兄金某,弟金盈。其妻子为农家妇女,仅有 1 子马树同。
马紫波虽然享年仅 63 岁,但是,一生却从事过教育、教育管理、行政等多种工作。
他八岁入小学,十九岁县中毕业,二十岁(1917年)时考入北京大学,先攻读文学,后转哲学。
1922 年大学毕业后,在京兆尹公署教育科任科员、兼任京兆中等学校视察员,在保定河北省立第二师范(简称“二师”)当教师。
1925 年,经同学何长海介绍加入了中国国民党。是年返回老家冀县,任“六师”教育课。
1926 年,任冀县国民党党部委员。
1928 年,出任国民党冀县政府教育局长、兼任监察委员、“六师”教务主任兼教育课教员、国民党冀县党部执行委员、国民党县政府第四科科长。
1938 年 3 月,担任冀县第一任“战委会”主任;4月~9月,担任冀县抗日政府县长。
1939 年 3 月,去天津、济南、北京一带赋闲。
1946 年,在保定、北京的社会教育师范学校、教育部、省教育厅、冀县省立师范工作。
1958 年,因说了几句真心话,被错划为右派分子,解职回家,监督劳动,1960年病逝。
1979 年,组织根据中发〔1978〕55号文件精神,对他的右派分子予以复审改正。
20世纪初,他在北京大学时,受当时“五·四”新思潮的影响,曾对胡适、杜威等人的进步思想顶礼膜拜。
20年代,在他就任冀县教育局长时,曾保护过保定“二师”因闹学潮而被开除学籍并遭通缉的学生、共产党员李炼之和丁浩川两同志。先让他们 2 人在冀县北内漳当高小教员,待风声平静后,又推荐他们分别到县乡师和县立完小任教。李、丁 2 人在乡师和完小播下了革命的火种,是冀县革命的开拓者,是他 2 人发展的冀州最早中共党员,建立的冀州第一个中共党支部。但是,他俩的活动被反动当局察觉后,只得被迫离县,马紫波也因“共党嫌疑”而遭调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