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州明清“四大堡”之韩村

ky17-0625 Keny 【 世界观 】

冀州于西汉高帝六年(公元前201年)置县,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,到明清时,被誉为冀南(河北省南部)的“商业区”和“商人之乡”。1923年出版的《冀县新乡土志》中载:“幼而读书,长而经商,是吾冀人之习惯欤!”明清时,冀州有韩、田、谢、李“四大堡”,商旅活跃不亚于县城。民国《冀县志》载:“堡隶冀者四,居积贸易比于州。”这“四大堡”,分别是今周村镇韩村、南午村镇田村、码头李镇码头李村和小寨乡谢家庄村。
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明确:堡是“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。”冀州明清时的“四大堡”,均修建有土寨墙,有的有寨门、有墩(烽火台)。

对于冀州这“四大堡”,笔者只是在韩村住过较长时间,其他的不了解就不多说了。

韩村,位于冀州城西南13公里处,原村名“谢家墅”,明永乐年间,奉诏由山西迁此定居之民韩姓居多,故更村名“韩村”,沿用至今。旧志载:韩村“有墩(烽火台)、有堡、有寺”。

韩村村西有一条古漳河流过,人们称其为“运粮河”,因袁绍占冀州时在此运输粮草而得名。“运粮河”上有一座青砖桥,俗称“玉带桥”。玉带本是官员腰间缠的玉带,因为韩村在明清时期出了许多官员,人们就把这座桥叫作“玉带桥”,并认为是“玉带桥”的好风水保佑了韩村读书人官运亨通。当时,村里中了举人、进士或者出了做官的,都要请人用黄土把桥面垫一垫,让桥面更平整,利于行走。垫桥时,还要请来锣鼓队助兴。这个规矩数百年来相沿成习,连外村人都知道,只要韩村敲锣打鼓地垫桥,说明又有人“成龙成虎”了。相传后来被一个外地人偷走了“玉带桥”上的宝物,“玉带桥”风水不再,从此韩村没再出官员。

韩村村内外有多座庙宇。村西南有一座清凉寺,俗称西大寺,始建于明成化二年(1466年)。康熙九年(1670年)庚戌科进士耿德曙中第前曾在此读书。那时每年春节,人们要进寺庙焚香祭拜,祈福禳灾,同时举行花会表演活动。每年四月初八和端午节,分别在清凉寺和瘟神庙起庙会。

韩村商业贸易十分活跃。逢农历二、七集日,几百商贩和几千群众而至,车水马龙,商贾聚集,很繁荣兴盛。平时,沿南北和东西两条主要大街两旁,有固定的店铺,或销售生活、生产用品,或制作并销售种种饮食,还有药铺、旅店、理发铺等等。20世纪70年代末期,还保留有许多以前店铺门市的木板隔扇门窗。

清末民初时,韩村在天津经商的很多,他们多从事“梭子行”“鞋帽行”“木器行”等行当。

韩村的文化活动也很好。韩村共有东、南、西、北4条街,每条街有24面腰鼓,再加上村里的一面大鼓,共有97面鼓。进入腊月后,每天晚上,敲起96面鼓练习。大年初一、正月十二、元宵节、二月二等节日,则拉着鼓在全村4门4街巡回表演。冀州或周村镇举行春节花会表演时,韩村的架鼓队经常获奖。

1946年到建国初期,村民自发办了个子弟班,置办行头,组织演员,每到春节前后演出戏剧。据说有一年春节演出《四郎探母》时,仅扮演杨四郎的“演员”就有五六位,他们轮流上台,个个出彩。

sitemap